南开大学核知识系列科普讲座之二:“核辐射离我们有多远”
发布时间:2011-03-20 浏览次数:1772
 

  

南开大学核知识系列科普讲座之二

  

核辐射离我们有多远

  

来源:南开大学新闻网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 (转自南开大学新闻网)近日,日本地震海啸引起的核泄漏引动全世界的关注。核泄漏的影响和危害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,并产生了种种猜测和误解。针对于此,南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、校宣传部、校团委组织了系列讲座,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答疑解惑。3月20日,95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申泮文走上讲坛,进行了一场关于核能与核安全的科普讲座。深入浅出的讲解,化解了人们心中的疑虑。  

没有必要过分恐慌

  早在上世纪40年代,申泮文院士就已经开始关注核化学的相关问题。60多年来,他始终关注这一领域,并曾亲自到欧美一些核电站、实验反应堆参观访问。在他编写的国家级精品教材《近代化学导论》中,申泮文用很大篇幅介绍核能。他还曾指导研究生编写电子教科书《原子核与原子核反应》。

  在简要介绍了核反应的原理后,申泮文指出,吃碘防辐射的说法不完全正确。“如果核辐射真的影响到我们,仅仅补充碘也是不够的。大量吃碘盐防辐射更是不可的。”他说,1市斤碘盐的含碘量只有15毫克,如果要让我们的甲状腺内的碘饱和需要吃12斤的盐,这显然是不可能的。事实上,在沿海地区生活的人,体内并不缺碘。我们平时吃的鱼虾等海产品,甚至空气、土壤里都含有碘。

  申泮文指出,对于这次核泄漏,我们没有必要过度恐慌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广岛、长崎遭原子弹轰炸,对我国并未造成严重的核污染,相比之下,福岛据我们更远,此次核泄漏并不会对我国造成影响。

危害加剧主要是技术与管理的问题

  申泮文说:“利用核裂变发电与原子弹爆炸的最大区别在于,核电站是要让核反应在可控制的状态下进行。要使核反应在控制下进行,核电站有几个设备很重要控制棒操作器和两个水泵。”

  “控制棒操作器是反应堆的‘心脏’,它可以根据反应堆的温度,控制反应的剧烈程度。如果温度过高它会自动调整,减缓反应。两个水泵也很重要,水不仅是传热介质,也是中子的减速剂。水泵停止工作,就会造成‘肠梗阻’,水进不来也出不去,起不到传热和减缓反应的作用。而这几个重要设施都需要用电来操控。”申泮文介绍道。

  “这次核电站的危机首先是因为地震导致断电,电站的备用发电设备又被海啸冲坏,因而控制棒操作器和水泵停止了工作。于是反应堆的温度不断升高,造成了危险。”申泮文说。

  根据媒体的相关报道,申泮文个人认为,日本对这次危机的处理有不合理的地方。在断电的情况下,设备应该可以手动操作,先把反应控制下来,并用其他方式注入冷水。而事件发生9天后,相关人员才接通反应堆机组的电缆,处理得有些滞后。至于用直升机从高空注水等方法,申泮文认为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。

汲取经验科学发展核电

  申泮文指出,“这次核危机的不断加剧主要是在危机应对中存在技术与管理的问题,这给我们提了一个醒。我们的核电站应该认真对这次事件进行研究,提早采取预防措施,避免技术上、管理上的失误。”

  “作为核电站的管理者必须非常熟悉相关原理,制定规章制度,科学管理。”申泮文建议。

  申泮文说,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,核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。在正常情况下,核反应堆产生的辐射是不会泄露到外面的。目前我国核能发电只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%,相比美国、法国等发达国家,核能的利用还很少。我们应该在这次事件中汲取经验,而不要因此停止发展核电。